自管理科学萌芽初现,管理学家、学者和企业家便开始孜孜不倦地探索如何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、发掘员工的潜力、提升企业效益,以实现企业所有者的利益最大化。在绩效考核的漫长发展历程中,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四个主要阶段。
第一阶段:平均主义条件下的赏罚调剂
在这个阶段,企业主完全依据其自身掌握的用人标准、判断标准和喜好,对员工进行评价,赏罚金额相对平均。这种平均主义的主导思想是为了实现报酬的调节。这个阶段的企业特点包括:企业主权力高度集中;企业处于创业初期;规模和员工数量有限;缺乏科学管理理念的引导。
第二阶段:主观评价,或称为模糊评价
在这个阶段,企业开始采用“辩优识劣”和“多劳多得”的原则,以实现薪酬差异化。然而,尚未建立起量化、统一的评价标准,企业主或获得授权的管理层根据日常掌握的情况来评价员工,进而确定其获得的报酬。这个阶段的企业特点包括:企业内部存在一定层级结构和管理授权;管理科学处于萌芽或初步导入阶段;采用较为粗放的管理方式。
第三阶段:“德能勤绩”评价,亦称为公务员式评价
在这个阶段,企业试图全面评价员工,引入一些量化评价手段对员工的“德”(道德品质)、“能”(能力)、“勤”(工作态度)和“绩”(工作绩效)进行综合评价。虽然这种方法具备一定的科学性和针对性,但指标过于零散,重点不够突出。这个阶段的企业特点包括:企业正处于科学管理探索和发展的阶段;尝试引入量化管理方法;在量化管理方面仍属于初步阶段。
第四阶段:量化考核与目标导向(MBO)阶段
在这个阶段,通过将员工工作的主要方面进行数字化量化,以数据收集和计算的方式进行绩效考核和评价。这种方法为员工树立了工作业绩标杆,有效避免了评价过程中的“近因效应”和“放大缩小效应”。然而,过多的指标可能干扰了员工的主要工作方向,而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也相对薄弱。这个阶段的企业特点包括:企业开始尝试将绩效评价量化,建立起一定的指标体系;在绩效评价中强调目标的设定与导向。
绩效评价方法与技术从诞生至今不断创新,推陈出新。除了上述介绍的方法外,还涌现出诸如利润(责任)中心、H U 绩效考核等许多方法与技术。绩效评价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领域的关键问题和难点,一直受到广泛关注。随着管理学领域的不断深入研究,相信将会有更多更科学的方法与技术涌现,为绩效评价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