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0年代的USA发生了这样的一件“奇案”:
一个猛男在光天化日之下抢劫了银行。他没有戴面具也没有任何伪装,在走出银行之前,甚至还对着监控摄像头蜜汁微笑。当然很快就被逮捕了。
在警方问他为啥如此嚣张时,他难以置信地说:“我可是涂了柠檬汁的!”
原来,罪犯认为把柠檬汁涂在皮肤上会使他隐形,这样摄像机就拍不到他。柠檬汁可以被用作隐形墨水,用柠檬汁写下的字迹在接触热源的时候会显形。所以他觉得,只要他不靠近热源,他就应该是完全隐形的。。。。
最后警方的调查认为,他既没有疯,也没有嗑药,他只是很“幽默”地“搞错了”柠檬汁的隐形用法罢了。
听起来是奇闻,看上去是笑谈,不过却是真实的事件。
这个案件也吸引了USA专家的注意,他们做了一系列的测试(过程略),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:
测试结果比平均水平略高的人,对自己成绩的预测非常准确;
测试中表现最优秀的人员,却认为自己仅比平均水平高一点点,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偏低。
相反,那些测试中最拉跨的人,反而认为自己高出平均水平。
这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,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基础上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,根本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!
这些能力欠缺者们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的优势之中,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,却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。这类人群在我们身边可不少见,可能我们自己就是其中一个。
生活中我们总会听到有些人这样说:
“我上我也行。”
“我虽然没做过,但是这一看就很简单。”
“如果是我来做,我一定比xx做得更好,只要这么操作,这个事情不就解决了吗。”
子曰:“知人者智,知己者明。”
莎士比亚说:“傻瓜认为自己是明智的,而聪明人则认为自己是个傻瓜”。
达尔文说:“无知比知识更容易让人产生自信。”
无知的人意识不到自己的无知,但有能力的人又会变得谦虚谨慎。
正如“初生牛犊不怕虎”所言,因为眼界所限,他们往往认识不到自身的不足也看不到远方的危险和障碍,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,往往只会看到他人能力的不足。
心理学上,这种现象叫做“达克效应”。
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,都会面临这4个阶段,对应的自信程度是不一样的:
第一阶段,不知道自己不知道:
比如,有些人可能会仅仅偶然间发现自己对乐器敏感,易上手,但是根本不了解任何音乐,不知道如何区分blues、jazz、r&b,也没有乐理知识等,就自认自己是音乐天才。这种情形描述的是第一阶段(巨婴),过于自满,当一个人初入社会或是取得一点成就后,也经常会高估自己的水平。
第二阶段,知道自己不知道:
随着对音乐的认知加深,开始睁眼看世界,越来越认识到自己的弱小和无能。因为了解了外面的世界,会陷入对自己能力的无限质疑中,突然就会变得谦逊,这个时候,实际上处于第二阶段(绝望之谷)。
你若去问那些学了许多年乐器的人,他们往往会说,自己不擅长乐器。
这并不是谦虚,而是深知自己的能力欠缺。所谓“初学三年天下无敌,再学三年怀疑人生”。
第三阶段,知道自己知道:
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摸索后,随着自我水平的稳步提升,自信水平也开始随着能力的提升而缓慢的回升,就来到了第三阶段(开悟之坡),不断去吸收新知,如同漂流海上的人员看到陆地,沙漠迷路的人员看到绿洲,拼命全力的抓住这一机会,提升自己。
最后来到第四阶段,不知道自己知道,达到“万物皆可做兵”人剑合一的境界。
这也说明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,有的人就在提升的路上渐渐迷失自我,裹足不前。当我们视野受限时,往往容易高估自己和周边的局势,当我们渐渐了解,认清自己时,又容易陷入另一个极端,在如今这个内卷的时代,提早认识并把握“达克效应”对自己不是一件坏事。
自己也来想一想,你是不是也曾经觉得你比你的上级更优秀?你是不是觉得你就是一个公司里面的最核心的骨干?你是不是曾经觉得这个公司少了你,就会有很大的损失?是否经常想不通有个人看似能力平平竟然比自己高两个级别?
这就是在职场中,达克效应反馈出的能力越低的人,越容易产生对自己过高的评价,至少会把自己的能力评价在平均水平以上,而能力高的人则会倾向于低估自己的能力。
如何跨越愚昧山峰到达开悟之坡呢?谈下自我的理解:
1、至少知道这种效应的存在,同有认知差异的人讲,就是夏虫语冰。
2、不断学习。这不用多说了。
3、非常重要的:know yourself 正视自己。暂时不足没关系,不要欺骗自己就好。毕竟你生存的方式,就是你才能的所在。
有时候你怎么看待自己
怎么去实现自己的判断
这决定了你未来的走向
有人说不知道适合什么
其实回看自己走过的路
你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
你适合什么,都很明显
关键的是要观察你自己
明白自己是如何生存的
最后一句:
我的任务就是把你从愚昧山峰推到绝望之谷,至于你能不能爬出来,就看你的造化了。